作者 | 卓华
来源 | 薄云咨询
生存,是韧性增长的底层逻辑。
在瞬息万变的商业丛林中,华为以其独特的生存哲学,构建起穿越不确定性的韧性底层逻辑。其核心在于,将“活下去”奉为企业经营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 。这并非空泛口号,而是渗透于华为所有复杂战略设计、管理变革及文化建设中的核心目标。正是这种以生存为首要的战略定力,确保了华为即使在最极端、最困难环境下,也能保持强大的生存意志和方向感,避免迷失。
01
核心理念:以生存为圆心的战略布局
华为的“活下去”哲学,是一个富有深刻内涵的系统性指导原则:
压强原则
华为将有限资源高度集中于主航道和关键业务点,旨在形成局部优势,从而实现突破,这便是其“活下去”的制胜之道。
灰度哲学
在不确定环境中,华为倡导容忍模糊、善于妥协的“灰度思维”,以此为持续发展留出战略空间,并避免僵化被淘汰。
以客户为中心
华为公司存在的唯一理由是为客户创造价值。因此,所有流程、组织和考核都对准客户需求,旨在保障企业持续生存和发展。
自我批判
通过制度化的自我反思和批判,华为不断进行管理优化和战略调整,有效避免了“大公司病”。最高领导更是带头承认决策失误,积极鼓励挑战主流方案,以此有效建立组织的心理安全感。
02
华为实践:将生存信念融入日常运营
华为将“活下去”理念融入具体实践:
逆境淬炼
创始人任正非早年艰苦的物质生活与心灵磨难,使其深刻理解“活下去”的意义,并融入华为血液。面对外部环境的极端压力,华为更是将危机视为磨砺组织能力的契机,秉持“斗争哲学”,在孟晚舟事件和美国全面封锁下,18万华为员工进入“战时状态”,内部没有出现逃兵,一名工作15年的老员工甚至拒绝高薪邀约坚守岗位,生动诠释了强大的集体奋斗精神。
以奋斗者为本的价值分配
华为通过精准识别并长期、足额地激励那些为公司创造卓越价值的员工,确保了个人奋斗与企业发展方向高度一致。公司承诺“绝不让雷锋吃亏” ,为奋斗者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、福利、奖金和股票期权。这种对知识劳动者的认可与回报,将知识转化为资本,并通过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相结合的原则,激发了强大的集体奋斗精神,为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存和发展动力。
全面的人才发展路径
华为通过“训战结合”加速人才成长,如新员工提供全薪脱产培训,干部部配有退休教授、党政干部、技术专家组成的团队负责员工思想工作。公司要求“会开航母的人来教开航母”,确保培训质量。华为还建立“任职资格体系”,开辟管理与专业“双通道”职业发展路径,让各类人才“人尽其才” ,且强调没有基层经验不能提拔为干部。
组织效率与质量保障
华为通过“蓝军机制”模拟对抗,挑战战略,有效克服组织惯性,提升组织活力。同时,通过“鹰眼”三层布控(生产前监控供应商器件、生产中监控产线、生产后监控售后维修)等措施,最大限度拦截不良产品,确保质量,以应对风险并提升消费者体验。
03
启发与思考:构建企业和个人的生存韧性
华为“活下去”的理念,对其他企业和个人都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。
对企业的启示
在追求增长和扩张的同时,是否真正将“生存”作为一切战略的基石?是否构建了足够的韧性来抵御未知的风险?我们能否像华为一样,通过持续的自我批判和组织变革,确保在顺境中不忘忧患,在逆境中愈战愈勇?面对危机时,能否将其转化为塑造组织使命感、凝聚力的机会,甚至鼓励干部自愿降薪、员工捐款,以培养更深的责任意识?
对个人的启示
这种生存哲学提醒我们,在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,不仅要追求成功,更要具备持续学习、适应变化和创造价值的能力。我们是否在不断提升自己的“生存技能”,让自己在任何环境中都能“活下去”并“活得更好”?正如华为不养闲人,一切看贡献和能力,我们个人的价值也最终体现在所能创造的贡献上。
04
结语:永恒的奋斗,生生不息
“活下去”——这三个字,不仅是华为穿越风雨、铸就辉煌的核心密码。它是一种深刻的战略定力,一种永不放弃的生存意志,更是一种持续进化的文化基因。正是这份对生存的执着和对未来的敬畏,成就了华为的今天,也将继续指引其走向更远的未来,因为“物质资源终会枯竭,唯有文化才能生生不息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