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 | 卓华
来源 | 薄云咨询
资源稀缺与机会无限的矛盾,始终困扰着企业发展。
许多企业陷入 “管理剧场” 迷局:表面制度流程规范有序,内部却因 “精致的自保”、组织熵增和价值模糊,悄然流失核心竞争力。但商业竞争绝非表演,而是残酷的 “战场”,企业唯有摒弃虚华,聚焦核心业务实现关键突破,才能完成从 “剧场演员” 到 “战场赢家” 的蜕变。
华为的“压强原则”正是应对 “管理剧场” 迷局的战略精髓:将核心资源(人、财、物)以超竞争对手的强度,集中于“主航道”战略生长点,形成局部绝对优势,撕开战略口子,赢得全局胜利。这是一种从追求表面规模转向铸造核心能力的务实哲学。
01
核心理念:聚焦与长期主义
华为“压强原则”根植于其深厚哲学体系。
聚焦主航道,压强投入
华为笃信“少即是多”,坚持“做实、做强、做深、做厚主航道”。任正非强调“数十年的坚持聚焦信息管道能力提升”,绝不让“巨轮拖出主航道”。企业需战略取舍,敢于放弃非主航道诱惑。一旦选定,华为便“极大地集中”压强式投入,要么不做,要做就在关键点形成绝对优势。这种“大赌大赢”基于清晰战略的决心与定力,旨在重点突破和系统性领先。
深刻忧患意识与长期主义
压强原则需极大战略耐心。华为始终抱有强烈忧患意识,从《华为的冬天》到“无人区”探索,驱使其集中资源应对不确定性。例如,即便安卓盛行,华为仍坚持研发自有操作系统,这种对未来战略依存性的远见,使其关键时刻有备用方案。这种不计眼前得失的长期主义,是压强原则得以贯彻的保障。
02
华为实践:利剑、精兵与铁三角
华为将“压强原则”全面贯彻于研发、市场及组织管理。
研发:极致投入,铸造技术利剑
华为经营模式核心在于“研究开发的高投入”获取技术领先优势。其研发投入之“重”业界闻名。例如,为解决芯片短路,华为曾耗时半年,通过“解剖”数十块芯片深挖根源,完美解决。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,华为强调“急用先行,小步快跑”,选择确定性业务,集中力量打“歼灭战”,先在一两个点突破。这种不惜代价、深挖根源投入,是技术压强的极致体现。
市场:精确打击,深耕客户价值
市场上,华为同样聚焦。力求在细分市场和区域内,通过“大规模席卷式的市场营销”迅速成为主导者。独特“铁三角”作战单元是压强原则一线最佳实践。该单元由客户经理、解决方案专家和交付专家组成,将公司整体能力凝聚成拳头,直接面向客户需求。这种模式打破内部功能壁垒,资源集中“打粮食”前线,以专业和勤奋赢得客户信任。
组织与人才:聚焦主业,锻造能战之师
为确保压强到位,华为精心设计组织和人才管理:
战略资源集中配置: 核心资源(专家团队、高端实验室)集中总部,形成强大能力中心,快速响应支援全球“战场”。
干部聚焦与轮换: 干部基本要求“聚焦工作”。强制轮换和“能上能下”制度,强调“公司永远不会提拔没有基层经验的人做高层管理者”,确保领导者来自一线、懂业务、能打仗,防止组织板结官僚化。
军事化文化与纪律: 华为通过严格培训和文化渗透,将纪律、服从、团队合作、执行力深植员工心中。新员工培训被视为融入华为文化的“熔炉”,将“校园人”快速淬炼成认同奋斗文化的“华为人”。
03
启发与思考:取舍有道,务实求存
华为“压强原则”为当代企业提供深刻启示:
战略本质是取舍: 压强前提是聚焦,聚焦前提是放弃。企业须有定义“主航道”智慧和勇气,抵制多元化诱惑。
追求临界投入: 资源投入非越多越好,而要超竞争对手“临界点”,局部形成绝对优势。这需对产业和对手有深刻洞察。
人才是第一资本: 尤其知识经济时代,如何有效激发人力资本转化为核心竞争力是实现压强关键。公正价值评价与分享机制是基础。
文化与管理互为表里:压强战略成功,离不开文化土壤。企业须敢于直面内部问题,从追求“面子”的“管理剧场”,走向创造价值的“真实战场”,让真正“战士”得到回报。
04
结语:把针尖磨得更尖,形成绝对优势
华为 “压强原则” 不仅是资源配置策略,更是穿透商业本质的经营哲学与组织信仰。它以 “把针尖磨得更尖” 的极致聚焦,在核心领域锻造出难以撼动的竞争壁垒。企业若想在竞争中胜出,要学习这个原则:找到“主航道”,凝聚共识,超常规投入,并把聚焦思维融入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。只有这样,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,实现长远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