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选择薄云,即选择了一个深刻理解行业痛点、提供实战解决方案、并与您共同推动变革成功与持续发展的可靠合作伙伴

自我批判:以“刀刃向内”的勇气拥抱变化

 | 卓华

来源 | 薄云咨询


任正非办公室至今悬挂着一幅字:"惶恐才能生存"。

这位华为创始人曾在2000年写下《华为的冬天》,文中言辞十分激烈:"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。"——这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反思,更是一种深植于华为文化血脉中的管理机制,它通过制度化的自我反思和批判,驱动组织不断进行管理优化和战略调整,有效预防“大公司病”,从而保障华为基业长青


01

核心理念:直面“病灶”,激活组织“活水”


任何企业在高速发展过程中,规模的扩大往往伴随着一系列“成长烦恼”,即所谓的“大公司病”:组织臃肿、官僚化、决策缓慢、部门内耗,以及“功臣文化”盛行等。任正非形象地将这些弊病比作“淤泥沉淀”,认为它们会阻碍组织的“活水”流动,掩盖真正有能力的人才。


自我批判,正是华为用来应对这些内部危机、避免组织僵化的核心武器。任正非曾说,当年市场部集体大辞职,就是一场“灵魂的大革命”,让自我批判在员工中生根发芽,帮助华为度过了重重考验,变得更加健康。自我批判让华为敢于“揭开病灶”,直面问题。正如任正非所言:“我们不要忌讳我们的病灶,要敢于改革一切不适应及时、准确、优质、低成本实现端到端服务的东西。”这种精神能激活组织这潭“活水”,通过自我批判和相互批判,鼓励良性冲突。


02

华为实践:体系化运作与全面渗透


与其他相等或更小体量的公司所自我宣扬的“批判/自省”等概念相比,华为的自我批判并非空泛的口号,而是通过一系列具体实践,渗透到组织的方方面面,并带来显著成效。


建设性冲突与开放沟通

2016年,在无线产品线"5G极化码"技术选型会上,主张LDPC方案的专家A与支持Polar码的专家B激烈辩论,场面一度失控。任正非拍板:"让子弹飞一会儿"。这场持续三个月的"世纪之争",最终推动华为在Polar码领域取得突破,成为5G标准制定的关键贡献者。专家B后来在采访中说:"我们不是在吵架,而是在为技术理想较真。"

这便是华为鼓励内部的“建设性冲突”,即通过争论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,而非单纯的对错之争。这种冲突旨在及时发现问题、促进内部公平竞争、提高决策质量,并激发员工创造力,将潜在危机扼杀于无形。


干部选拔与成长

在华为,干部的自我批判能力被视为选拔的重要标准。公司明确规定,各级部门不提拔、甚至会降低使用那些未能掌握自我批判这一“武器”的员工和干部。这确保了干部能够通过自我批判,不断吸收先进经验、优化自身,真正塑造未来。


2018年,华为发布问责通报,因“经营质量事故和业务造假”,任正非被罚100万,郭平、徐直军、胡厚崑、李杰各罚50万。随后,华为举办“凤凰涅槃”活动,任正非发表《从泥坑中爬起来的是圣人》演讲,强调自我批判。此举不仅展现了领导层勇于担责、率先批判的姿态,更向员工传递强烈信号:正视问题、从错误中学习,方能成长蜕变。华为的老员工所说:“每次看到领导们自我批判,就知道自己这点失误算不了什么,这让我们更能正视自己的不足,敢于承担。”


基层实践与持续改进

自我批判与实践紧密结合。华为深知成长源于一线,因此鼓励干部深入基层,亲身解决问题,积累经验。这更是硬性规定:“永不提拔无基层经验者为高层。”


这种“做实”文化体现基层实践上。华为非洲铁路项目团队面对当地工人操作难题,迅速编写了带手绘漫画的“非洲版傻瓜手册”,不仅解决项目难题,更成为海外项目标准。项目经理复盘时指出:“与其说是教当地人,不如说是逼着我们把技术翻译成最朴素的语言。”


同样,在产品研发和质量管理上,华为敢于暴露问题、分析根因,甚至采用超出业界常规的质量标准来激发和解决故障,推动持续改进。正是这种将自我批判融入实践的“做实”文化,构成了华为成功的基石。

image.png


03

启发与思考:以“刀刃向内”的勇气拥抱变化


华为的自我批判机制带来了显著的成果,成为其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。这也反映出一个道理:一个真正强大的企业,并非因为从不犯错,而是因为它敢于直面错误、不断自我否定、持续优化和进化。这种以“刀刃向内”的勇气拥抱变化、以“活下去”的危机感驱动进步的精神,对于任何希望实现长远发展、避免“大公司病”的企业而言,都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。


    04

    结语:自我批判,源于自我改变的勇气


    image.png


    “自我批判”是华为得以在复杂多变的全球市场中持续生存与发展的关键,它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,让华为能够长期坚持艰苦奋斗,并最终实现自身的巨大价值。自我批判的起点,在于自我改变的勇气。真正的学习,并非简单复制外部经验,而是深入反思自身,敢于革新,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不断突破,实现基业长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