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选择薄云,即选择了一个深刻理解行业痛点、提供实战解决方案、并与您共同推动变革成功与持续发展的可靠合作伙伴

鸿蒙5终端破1000万背后:华为如何用熵减法则改写竞争格局?

作者 | 白广言
来源 | 薄云咨询

当鸿蒙操作系统5终端设备量在 7 月 30 日突破千万台大关时,余承东的致谢微博背后,是一个更值得深思的信号:中国科技企业不仅打破了 “国产系统活不过三年” 的魔咒,更在全球技术围堵中,走出了一条从无序到有序的生态重构之路。

image.png

工信部 7 月发布的数据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趋势:鸿蒙终端搭载设备已突破 11.9 亿台在2025年上半年的手机市场中以领先优势超越苹果,在折叠屏领域更是以“一敌十”的压倒性优势领先,成为了真正能与 iOS、安卓并驾齐驱的 “第三极”。这些数字的背后,是华为用实践诠释的生存哲学——在外部封锁中构建有序生态,这正是熵减法则最生动的商业演绎。

01


为什么要熵减?

在物理学中,熵代表系统的无序程度。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,孤立系统的熵只能增加或保持不变,这意味着系统会自然地趋向于更加无序的状态。对企业来说,熵增的后果是失去活力,走向混乱:

image.png

但是,对于非孤立系统——即能够与外界进行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开放系统来说,可以通过消耗外部能量来减少自身的熵,从而维持或增加自身的有序性

任正非对此有过朴素的表述:“华为就是个大黑洞,不断吸收外界的能量才能活下去。”这种能量既包括引入 IPD 等流程体系,也涵盖与国内外高校共建的实验室网络。当多数中国企业还在纠结 "自主创新还是技术引进" 时,华为早已用行动诠释:开放不是妥协,而是熵减的前提
image.png

02


华为的反熵增战役:在制裁铁幕下重构有序

2018 年的孟晚舟事件,本质是美国试图用技术封锁将华为拖入孤立系统。但这场看似必败的战役,却成了华为熵减能力的最好试炼。
用技术冗余对抗突变
海思团队多年来 "烧钱养技术" 的反常举动,在制裁到来时显现价值:当麒麟芯片无法代工,鸿蒙系统一夜转正;当 GMS 服务被断供,HMS 生态迅速集结 180 万开发者。这种 "平时储备负熵,战时释放能量" 的策略,恰是熵减法则的企业级应用 —— 用持续投入构建技术冗余,以应对系统突变。
用组织活力对抗僵化
企业内部的官僚主义和僵化是熵增的另一个主要来源。华为通过持续的组织变革来对抗内部无序。
任正非曾说:“华为过去是一个封闭的人才金字塔结构。现在,我们已炸开金字塔尖,开放地吸取‘宇宙’能量。”
“铁三角”作战单元、轮值CEO制度、“让听得见炮火的人指挥战斗”理念,都是通过权力下沉和动态平衡,打破了权力固化,让一线市场的反馈直接驱动资源调配,避免了层级冗余导致的效率损耗。

“铁三角”作战单元 在面对市场竞争时,华为将销售、交付和服务团队整合成一个“铁三角”作战单元,将决策权下放到一线,由“班长”指挥“炮火”。例如,在非洲市场,一个“铁三角”团队作为面向客户的窗口,可以直接根据当地客户需求,快速调整方案和资源,拉动公司后端E2E组织和能力支撑,无需层层上报审批,大大提高了响应速度和市场竞争力。


轮值CEO制度 每半年一次的权力轮换,如同为企业注入了一剂“活血”。它不仅避免了因个人集权导致的僵化和路径依赖,更通过动态平衡,迫使管理者在有限任期内做出高效决策,保持了组织的敏感度和创新活力。这种制度设计,比任何管理口号都更具熵减智慧。


“让听得见炮火的人指挥战斗”
 这一理念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职能部门壁垒。它意味着将决策权和资源分配权,赋予最了解市场、最贴近客户的一线员工。例如,在某个海外项目,一线项目经理可以根据客户的紧急需求,直接调动后方研发资源,而无需经过繁琐的审批流程。这种分布式决策,正是破解熵增陷阱、保持组织高效运转的关键。

将外部压力转化为内部动力
当美国切断高端芯片供应,华为没有陷入恐慌,而是启动 "南泥湾计划":与中芯国际合作突破 28nm 制程,联合国内厂商攻克 EDA 工具,甚至在光伏逆变器等边缘业务建立技术闭环。这种 "在封锁中构建新生态" 的操作,本质是将外部压力转化为内部有序化的动力,恰如生命体在逆境中进化出更高效的代谢系统。

 03


结语:对抗无序的关键是成为开放的能量转换器

从深圳坂田的简陋办公室到全球 170 个国家的网络覆盖,华为的四十年恰是一部熵减实践史。当更多中国企业理解对抗无序的关键不是筑墙,而是成为更开放的能量转换器时,或许就能读懂这个时代最深层的竞争密码 —— 不是零和博弈的胜负,而是在无序中创造有序的能力。这正是熵减法则赋予中国企业的突围智慧。